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

什麼是RAW檔?為什麼要拍攝RAW檔?

  目前的數位單眼或者是較高階的數位相機,均有提供RAW檔的儲存功能,到底RAW檔是什麼?又該如何使用他呢?

  在尚未出現數位相機的年代,攝影師總是利用沖洗底片的過程,在暗房中對作品進行一些微調整,或許是明暗、對比、鮮豔度...等。但是在數位相機如此普及的時代,暗房的功能也完全轉化為數位模式,也就是透過軟體的編修,來達到調整色調、明暗、對比、鮮豔、飽和度...等功能。而若希望能夠保留較大的數位暗房後製彈性,那麼便需要使用RAW來記錄影像。因此RAW也可以稱作是數位的底片。但實際上卻又比傳統的底片,多了更多的資訊藏於其中,讓攝影師在後製與創作上有更大的揮灑空間。

  以Nikon的Capture NX來說,RAW與JPEG的可調整差異大致如下:

  而實際上在RAW檔在Capture NX內,較JPEG多出的可調整選項的部分,主要為相機設定這個區塊。在其中便包含了白平衡照片調控有效的 D-Lighting減低雜訊,四個大項。
  由上圖可見,透過Capture NX編輯RAW檔時,我們可以任意改變當時拍攝的主要參數,取得影像調整的主控權,而不再只是交給相機內建的資料庫去作比對與處理,這也是為什麼通常在編修前,RAW檔看起來會比JPEG檔鳥的原因,因為它提供的是真正未經處理,由感光元件記錄下來的影像資料。不過通常若是使用相機原廠所提供的RAW檔編修軟體,開啟時依然會先載入當初相機設定的參數(例如:曝光補償、銳化程度、色相、飽和度、白平衡...等)去處理影像。也就是說當我們使用Camera RAW跟Capture NX同時開啟同一個RAW檔時,Capture NX能夠完全對應相機的設定參數,而先將當時的拍攝結果完整呈現,但Camera RAW則不能完整呈現當時相機參數設定下的影像結果。

  再來讓我們實際看看RAW檔與JPEG檔在一些特性與可調整性上的差異。
  首先看到的是檔案大小的部分,由下圖我們可以看到,同一張以RAW檔及JPEG記錄的影像,RAW的檔案大小約為17MB,而JPEG則只有約6.7MB左右,這說明了在經過轉化為JPEG檔案的破壞性壓縮處理下,我們共丟失了約60%左右的原始影像資訊。

  下圖為編修前的JPEG檔與RAW檔在Capture NX中開啟的影像畫面。
990718a
  可以看得出來差異並不是很顯著,JPEG的部分有較RAW檔明亮一些,其餘的色彩或對比方面,則是未有顯著差異。

  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將針對天空過曝的細節找回來,分別對JPEG與RAW進行編修。
  但由於JPEG並無法作曝光補償的動作,所以我們僅以快速調整項目內的亮部功能進行天空過曝部分的補救。將左右兩圖的亮部細節恢復功能都推到100%的位置。
990718b
  結果可以由上圖的左右比較發現,JPEG調整後在天空的細節部分明顯較RAW檔來得少。這便是後製調整上RAW與JPEG之間的顯著差異。我們再看一個更顯著的示範。

  RAW檔由於可使用快速修整內的曝光補償功能,透過此功能將可以更顯著的觀察到RAW與JPEG的差異。我們將曝光補償的數值調整到-2EV,再將其與JPEG比較。
990718d

  透過上圖,更能凸顯出RAW檔在後製處理上的高寬容度,這是JPEG所遠遠不及的。當然或許有人會建議可以在拍攝時,添加漸層減光濾鏡即可,但若現場亮部與暗部的光比,遠超過漸層減光鏡可矯正範圍,那麼透過RAW檔的記錄或者包圍式曝光,還是能替我們保留住更多的細節,不是嗎。

  上述介紹到的RAW檔好處,正好可應用於HDR(High Dynamic Range)影像的製作,這張拍攝於心之芳庭正門口的照片,原圖即為上圖所見,透過調整白平衡與其他參數,再進行HDR處理後,成品如下圖所呈現。

  若非透過RAW檔的高寬容度,天空的細節絕對無法處理到這樣的程度。所以如果記憶卡空間容許下,又對數位暗房有高度興趣的話,切記別忘了將拍攝時的儲存類型,加入RAW檔囉~

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

相機模式轉盤的P、A、S、M


  上圖這張是詹姆士手上D5000的模式轉盤,其實跟當初詹姆士的第一台數位單眼D70的功能大略相同。但其中除了P、A、S、M這四個功能,詹姆士有使用過以外,其他的還真的幾乎只有路過式的轉過去而已。

  不過若使用者是新手,對於光圈、快門以及感光度等基礎攝影概念並不熟悉者,當然還是需要轉盤上的場景模式協助,以避免拍出超乎預期的慘烈作品來。

  由綠色的AUTO開始,逆時鐘方向依序是:自動自動(閃光燈關閉)其他場景人像風景兒童運動近拍夜間人像MAS
  
  其中綠色的自動或自動( 閃光燈關閉 )模式,在實際拍攝上,判斷的結果會與 P模式差不多,不過 P 模式下,仍可控制除了光圈、快門以外的其他參數,自動模式下則全部交由相機控制與判斷。藍色與紫色的部分則會依據預設目標的特性,在光圈、快門、感光度、閃光燈開啟與否及出力上進行修正。


  例如:人像模式就會強制使用各焦段的最大可用光圈進行拍攝,以盡可能達到淺景深的效果。而風景模式則會在廣角端主動縮小1~2級的光圈,以達到較高飽和度與細節的效果。


  但這些預設好的情境模式,絕對無法完全讓您掌握並控制拍攝的結果,它們只能夠提供經過相機內建的計算方式,所得到的拍攝結果。若您希望作品能依照您希望的方式呈現,或您有想要實現的情境照片,那麼就必須善用P、A、S、M。


  P模式 - 由相機控制光圈、快門,其他的設定則可隨用戶控制。


  A模式 - 由用戶控制光圈,快門由相機控制。(若開啟Auto ISO,則ISO亦會由相機控制)
       通常用於控制景深的拍攝手法。像是人像寫真,便經常使用A模式為主。


  S模式 - 由用戶控制快門,光圈由相機控制。(若開啟Auto ISO,則ISO亦會由相機控制)
       通常用於需要凝結動作或希望拍攝具備流動感作品時的拍攝手法。例如運動場上
       為凝結某些運動員的瞬間動作,便需要控制快門速度來達到拍攝的目的。


  M模式 - 由用戶決定光圈與快門,可自由創作與控制想要的拍攝結果。

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

Nikon 鏡頭的編碼原則

  最早最早,當詹姆士選擇了Nikon作為我人生自己購買的第一部相機的時候,當時購入的是Nikon Coolpix 8700的類單眼相機,因此並沒有購買交換鏡頭的問題,只有添購外掛鏡頭,透過放大倍率的不同,去實現更廣角或者是更望遠的拍攝需求。而當時所購買的外掛鏡頭規格不外乎就是0.5X、2.0X這類的標示,僅止於此。

  直到後來購入了數位單眼,才開始了敗家的不歸路。這個時候,為了添購不同焦段的鏡頭,第一困擾我的就是那一串鏡頭上控金ㄟ編碼到底是什麼意思?我買的這顆鏡頭是否可以對應使用我目前的機身?所以便開始在網路上與書籍中查找相關資料。還好這項資訊相當容易搜尋,所以就順便整理了一份,放到這裡,方便未來查詢與確認,也分享一下。

  Nikon 編碼說明:
   [測光方式] - Ai , Ais
    在較早以前的Nikon鏡頭有分成Ai與Ais兩種。其中Ais其實是Ai的改版,主要修正部分   
    機械相機在使用P模式時,鏡頭回傳焦長與光圈值的錯誤。目前已鮮少在Nikon的新
    鏡頭上看到此標示。新型的鏡頭均已採用Ais測光方式,只要在鏡頭的最小光圈值上
    看到數字顏色為暗橘色者,便是使用Ais測光方式。

  [馬達型式] - AF , AF-I , AF-S
    當鏡頭的前端出現AF字樣時,便代表著該鏡頭支援自動對焦之功能,而差別在於AF
    指的是透過機身的驅動馬達,來帶動鏡頭進行自動對焦作業。AF-I則是Nikon第一代
    將對焦馬達安裝於鏡身上,所使用的代碼。而AF-S則是指安裝於鏡身的馬達為SWM
    超音波馬達(Silent Wave Motor),可提供安靜而快速的對焦。

  [特別標示] - Zoom , Micro , PC-E , Fisheye , VR , DC , DX , N
    Zoom   代表可變焦鏡頭,鏡頭可用旋轉推拉方式變換焦長,是旅遊鏡好選擇。
    Micro   代表微距鏡頭,能達到1:1或接近1:1的放大倍率,常用於商業或生態攝影。
    PC-E    代表移軸鏡,PC為提供傾斜或移軸之機械構造,E則代表了電磁光圈。此鏡
           頭可修正透視感與控制景深,常用於建築或空間攝影。
    Fisheye  代表魚眼鏡,可視角度極大,可輕易拍出具有誇張效果的變形照片。
    VR     代表鏡頭具備光學防手震補償機制,已發表到第二代,可補償近4級快門。
    DC     此為柔焦鏡,具備Nikon特有的散焦影像控制技術,透過控制前景與背景不
         同程度的圓形色散,創造柔焦效果的特殊影像。
    DX     代表適用於APS-C規格機身的鏡頭,若用在135mm全片幅機種,可能會產
         生暗角。
    N        Nikon新的奈米鍍膜技術。

  [焦長] - 例如 24-70mm , 105mm
    用來告知使用者,該鏡頭的焦長範圍。

  [光圈] - 例如 1:2.8 , 1:2.8~4
    用來告知使用者,該鏡頭的最大光圈值。若為恆定光圈則只會顯示如1:2.8,表示全
    焦段固定最大光圈為F/2.8。若非恆定光圈則表示為1:2.8~4,表示在變焦的過程中,
    光圈值會隨焦長的變化而改變。

  [測光型式] - D , G
    D 鏡身上含有電子測光的CPU,並具備鏡頭焦長資訊回傳功能,提供機身3D矩陣測
        光與TTL閃光運算使用。
    G 功能上與D鏡相同,但取消了手動光圈環的設計,改由機身直接控制。因此較舊
        款的部分機型可能無法對應支援,不能由機身控制光圈大小。

  [對焦型式] - IF
    IF為內對焦型式,代表著當鏡頭進行合焦動作時,鏡身長度並不會有所變化。但不代
    表改變焦長時,鏡頭長度也不會變化。

  [ED] - Extra-Low Dispersion
    代表鏡頭的鏡片組內,有使用超低色散鏡片,以提供更佳的光學品質。

  拿以下這顆鏡頭舉個例。


 
  各位可以看到上方這顆是Nikon的105mm定焦微距鏡。而其完整名稱是:
  AF-S MICRO NIKKOR 105mm 1:2.8 G ED VR
  代表著該鏡具備SWM鏡身對焦馬達、微距功能、焦長為定焦105mm、最大光圈F/2.8、沒
  有光圈環的G鏡、使用ED鏡片及奈米鍍膜,並具備了光學防手震的補償機制。

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

心之芳庭

  心之芳庭位於台中市北屯區的山區,緊鄰台中國際高爾夫俱樂部,南下下可由國道一號下中清交流道,北上則可由中港交流道下,然後往市區方向行駛,經文心路口左轉,再行駛約 3~5min右轉北屯路口,接著到太原路口時左轉,然後再直行到底,便會進入山區,沿路便開始可見到心之芳庭的路標指示牌,再沿著山路繼續往上行駛約 3~5min後,就可以看到左側有一北坑巷,請左轉進入後,再行駛約 30sec,可在右手邊發現逢甲社區崗亭,右轉進入心之芳庭就在其內。

  目前心之芳庭主要的營運區域有分為兩個區域:
   1. 慶典區-歡沁會館、許諾教堂、天使的祝福證婚亭
   2. 約會區-香草舖子、親親我的家、紙箱王、森林音樂盒、Marche市集、小南法餐廳

  慶典區主要提供新人於森林中舉行婚宴使用,平常並不對外開放遊客參觀。
心之芳庭正門,婚禮宴會由此處進出

許諾教堂

許諾教堂背面,左下方的白色圓頂建築就是天使的祝福證婚亭

  這次詹姆士去用餐的地方為親親我的家,主要提供成對的戀人套餐,點餐方式是由男生位女生點主餐,女生為男生點主餐的方式,透過這樣的設計,希望能讓戀人互相感受到對方的愛意。坐在親親我的家3F用餐時,靠窗的面可以俯瞰台中國際高爾夫球場,若是夜間遠眺還可以看到都市夜景,真的是非常適合情侶約會的餐廳喔~

  此外親親我的家的室內布置,也真的是超級適合拍攝人像的,隨處都有可運用的景。




















  若您是單身或者是與家人一同來此遊玩,則可到另一側的小南法餐廳用餐,不過由於詹姆士此趟並未前往該處用餐,因此僅能提供外觀照片囉。



  最後再來上幾張園區內的照片,園區內有許多小景緻都可用於拍攝人像,不過需注意拍攝時間,戶外園區夏天最佳的拍攝時間應該是上午九點前或下午四點後,冬天的話則約上午十點前或下午三點後。而接近正午的這段時間,正好可以用來拍攝室內的場景,由於許多建築都採用相當大面積的透明玻璃窗,所以室內光線都相當不錯。







心之芳庭

地址:台中市北屯區民政里芳庭路1號
電話:04-22398901
時間:平日 11:00~22:00    (入園券 NT 100,可全額折抵園區內消費)
   假日 10:00~22:00 (入園券 NT 200,可折抵園區內消費 NT 100)
   晚間 6:30以後入園,免收入園費
GPS :經度(X) 120°45'  57.91''
   緯度(Y)   24°09'  41.97''
網址:http://www.moncoeur.com.tw

入園注意事項
             1.園區內全面禁止吸菸。
             2.不得攜帶外食。
             3.商業攝影行為須先申請才可入內拍攝。

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

什麼是色溫?色溫是如何定義出來的呢?

  1985年,有位英國的物理學家W.T.Kelvin發表了色溫的理論。他先假設有一純黑物體,其能將加熱過程中吸收的所有能量,轉化為『光』的型態釋放出來。由絕對零度的 -273.15 °C下,定義為色溫零度,透過加熱的過程,當黑體溫度不斷的上升,其發出的光譜也會逐漸改變,因此定義該黑體的溫度加上 273.15 就是當時光線的色溫。

  舉個例來說,當黑體被加熱到 3000°C 時,大約會呈現接近鎢絲燈的顏色,此時的色溫就等於 3000+273.15 = 3273.15 K。以此類推。所以當黑體不斷的加熱,溫度不斷的升高下,當溫度達 500 °C左右,其顏色就會先轉為暗紅色,當溫度達 3000 °C左右則會變為紅色,繼續加熱則會再由紅轉白,此時約已達 5500 °C,最後當溫度越高,甚至達 12000 °C時,其所發出之顏色也就越接近藍色,因此後來便有類似下方的色溫表,供參考使用。





  所以由上表可看到,平常在戶外日光照射下,色溫大約會在 5500 K左右,而晨昏時刻的色溫比較暖黃,所以大約是在 2000 ~ 3000 K左右,透過這樣的表格便可以約略知道色溫的分布情形與對應顏色。

  而在瞭解色溫如何定義之後,便可以開始來試著了解白平衡是什麼?如何拍出正確的色溫,與如何校正白平衡。

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

SpyderCube - 校正白平衡的神兵利器

  有使用校色器的玩家,多數的人一定對Spyder這個字一點也不陌生。這是Datacolor公司推出的校色器,所使用的商品名稱,目前已出到 Spyder 3 系列,共有 ExpressProElite 三種版本。不過今天並不是要討論螢幕校色器,而是Datacolor公司的另一神兵利器-SpyderCube

  SpyderCube 又稱為立方蜘蛛,不同於傳統灰卡,在 SpyderCube 上共有白、灰、黑三種顏色。平常拍攝時,將 SpyderCube 置入畫面中,之後便可以利用 SpyderCube 上灰色的部分,使用編修軟體的灰色滴管工具,進行同一場景光線下的白平衡校正,以快速獲得較精準的色溫。



  SpyderCube上的三種顏色:
   1. 黑 面:當絕對黑(註1)用來定義暗部時,黑面可用來定義暗部陰影。
   2. 灰 面:擁有近18%灰,在使用軟體校正色溫或現場校正色溫時,相當便利。
   3. 白 面:在拍攝黑或暗的畫面時,可作為白色標準的依據。

   註 1 :絕對黑是指在SpyderCube上,有著不會反射光線的黑色的吸光孔,可產生絕對黑
      色,作為畫面中最黑的參照。
   註 2 :SpyderCube上還有一個鉻球,可以用來判斷光源的角度,以及定義最亮點。

  雖說有了SpyderCube這個方便的校正工具,可以讓白平衡校正這件事情省事不少,但像是在某些光線與色彩變換快速的混亂場合,例如:婚宴現場。就還是必須靠攝影師當下的判斷力跟經驗應對了。

  目前Datacolor的Spyder系列產品,在台灣均由永準公司總代理,各類商品資訊可上其官方網站查詢(http://www.ugem.com.tw)。

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

Capture NX2 - 臉部細紋、痘痘怎麼修?

  在過往Nikon尚未推出Capture NX時,詹姆士都習慣先使用Nikon View NX先將 RAW檔進行一些初步的簡單處理,再轉存為JPEG後,才到 PhotoImpact 或 Photoshop 進行編修,這樣的流程既繁瑣又不具效率,好在現在有了Capture NX,這個Nikon自行研發的後製軟體,可省去以往這樣的動作。不過,要跟Photoshop強大的功能相比較起來,Capture NX 還是遜色不少。若只有簡單的編修跟調整,便可以在Capture NX 中完成,但若需動用到圖層或更複雜的後製作,就還是必須回到Photoshop去處理囉。

  拍人像的作品,造型師或模特兒的彩妝功力再如何高深莫測,難免還是會有碰上一些小小的瑕疵,必須靠後製來解決。例如:模特兒剛好膚質狀況較差,臉上比較多一點痘痘,又或者是身體的任何部位有小傷疤、蚊蟲咬傷的紅腫....等等。只要是對膚質的純淨吹毛求疵的話,難免就會需要來這麼一下。

  現在Capture NX內,就有一個功能類似 Photoshop的筆刷工具可以使用,差別只在於要使用類似Photoshop的羽化或遮罩的方式,需要再加上其他的筆刷功能。以下就先單純就Capture NX裡面的自動修整筆刷進行示範。

首先打開Capture NX後,我們可以在右上角找到紅色框自動修整筆刷


點擊後,下方便會出現一個大小可供調整筆刷之範圍

接著將圖片放大到我們要修整的小瑕疵位置,看到了嗎?
目標就是那右眼下方的小小細紋,還有那根細髮絲。
在這邊我們將筆刷大小設定為22,寬度剛好稍大於我們要修整的這個小細紋
然後將滑鼠移動到小細紋上方,將它直接刷過小細紋


再放開滑鼠就可以發現,剛剛的小細紋消失了,這邊詹姆士同時也將眼睛前方,
那條細小的髮絲給一併用自動修整筆刷處理了。


比較一下修飾前後的差異,可以看到細紋跟髮絲都不見囉。

  透過Capture NX 的自動修整筆刷功能,應該可以輕易的處理掉絕大部分的小瑕疵。也可以還給模特兒無瑕的肌膚,有的人可是很在意這點的啊。此外,也許有人會發現左邊的編修前色調偏綠,這是因為詹姆士還有針對該照片進行色彩校正。這部分將來有機會容後再述。

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

詹姆士的美食天堂 - 握壽司、捲壽司

  難得一個閒來無事的周六下午,詹姆士有個一直想拍攝的主題就是日式壽司,一直很想多嘗試類似商品攝影的拍攝手法,來為美食拍照。所以今天下午便將這個已經延宕已久的想法來實現一下囉。

  首先參考了幾位前輩在網路上分享的作品後,發現除了購買主角壽司以外,還缺幾樣道具。分別是深色的方型淺瓷盤,裝飾用的花草,以及新的筷子。會想選用深色的方型瓷盤,
主要是因為壽司米與上方的生魚片或海鮮,多以白色或較鮮艷的顏色為主,只有部分包裹壽司的海苔才是深墨綠色,故為求突顯壽司,詹姆士還是選擇較為保守的黑色瓷盤跟底色。至於新的筷子,則是因為想要擺得上檯面,總不能用家中使用已久,都已經掉色或者磨損得異常嚴重的筷子吧~這樣可是會大大降低質感的。

  這次的拍攝,將以三支燈來製造所需要的光線,壽司的上方,使用一盞250W的棚燈,搭配40x60cm的柔光罩,來作為主要光源。然後在壽司的後方左右,使用一盞SB-900來為食物打上輪廓光,在壽司的左前方,再補上第二支SB-900,並以反射的方式製造正面微量補光的效果。



  以上就是拍攝的成果,不過仍然是缺少了一些細膩度,握壽司上的青蔥,是後來拍攝的時候,詹姆士自己加上去的,因為可以增加顏色的豐富性。整體來說,仍然是不錯的一次體驗,改天有機會再來嘗試拍攝看看其他的美食。